浙江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美丽浙江建设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绿色金融供给,推动构建多元化、广覆盖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全力保障美丽浙江建设差异化融资需求。截至二季度末,浙江绿色贷款余额4.4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5%。
一、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积极探索碳信息金融场景应用,在全国率先推出碳信用报告、碳效码等模式,指导金融机构将企业碳排放表现纳入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等授信管理流程,创新推出碳账户贷款、碳效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分层分类引导企业低碳转型。截止二季度末,已累计发放碳账户、碳效相关贷款超1800亿元。以浙江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转型金融落地实践。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转型金融支持纺织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转型金融业务创新,截至二季度末,已落地纺织业转型贷款65.5亿元。
二、聚焦生态系统稳定,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依托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创新构建“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信贷支持”的混合融资模式。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国家公园特色支行建设,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并在内部资源配置、产品创新、审批权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目前已创建7家“百山祖国家公园特色支行”。深化环境权益融资模式创新,在全国率先印发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等操作指引,实现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扩面增量,全省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余额占全国90%。强化金融支持EOD项目建设,“温州绿心·生态三垟”EOD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标志性签约项目,获得银团意向授信16.5亿元。
三、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支持模式。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指导金融机构围绕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创新兼具绿色、普惠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需求。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机制,如丽水市创新推出以生态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的“生态抵质押贷”模式,激活GEP未来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等生态资产的金融属性,拓宽美丽乡村生态发展融资渠道,实现“生态权益”向“生态资本”的有效转变,截至二季度末,丽水市生态抵质押贷余额达28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