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危机,常常指的是严重困难的关头。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整体遭受巨大损失时,我们常说这个国家正在面临金融危机。
仔细观察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金融危机很容易传染。在危机爆发的最初时期,仅仅是局部出现了问题,比如只是一两家银行支付困难,或者仅仅是几只股票的价格出现下跌,情况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局部问题愈演愈烈,迅速扩大成全局性的危机。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股灾的起始日为1929年9月5日,当日纽约股市结束长期以来的升势,开始下跌。但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纽约股市时涨时跌,全然没有危机来临的预兆。到同年的10月24日,危机才开始真正爆发。同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问题只是集中在泰国,但就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危机迅速蔓延至整个亚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一种解释说金融市场本来就容易散播恐慌情绪。试想,人们存进银行的都是真金白银,而股票投资似是纸上富贵,如果银行出现问题,或者股票价格开始下跌,有时这样的消息可能纯属传言,人们也多是“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第一反应多半是立即从银行取出存款,或者迅速抛售股票,期望全身而退。当发现一群人在不约而同地都这么做时,许多人就沉不住气了,开始跟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挤提银行存款的长队,或者是加入抛售股票的大军。当恐慌情绪弥漫整个市场时,人们容易失去应有的理智,争先恐后地逃离金融市场,再稳健的金融机构也经不住这般折腾。金融危机爆发时,银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家接着一家地倒闭,股票市场如同天崩地裂,下跌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没有多少人能够在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损失惨不忍睹。
在危机关头,中央银行和其他相关部门一道力挽狂澜,竭尽全力挽救在困境中挣扎的金融体系,让社会公众重新恢复对金融体系的信心。过去,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曾出色地完成这一重任,成功地将金融体系解救出来。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在金融危机刚出现苗头时,中央银行等部门就能及时采取行动,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实际上,中央银行正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