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平常人一样,一个经济体也总有“生病”的时候一一有时过热亢奋,有时过冷萧条,治病的关键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医治“经济病”也如此,关键要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病根”,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金融统计在这时就派上了用场。
当经济出现明显波动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觉出来。比如遇到通货膨胀,什么东西都变贵了,钞票不值钱了;当有通货紧缩时,什么生意都不好做了,工作不好找了。但当经济异常只是刚露出苗头时,人们的感觉就不那么灵敏了,昨天的菜价跌了,今天东边的楼盘又涨了,您怎么判断这就是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这时金融统计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它把成千上万个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记录、统计和汇总:这个月全国增加了多少存款,发放了多少贷款,货币供应量有多少……人们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的分析,就能够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能对未来较短时期内的经济走势有一个相对明确的预期。
中央银行制定政策,要以金融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举例来说,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偏快,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笼基础货币、冻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信贷投放过快,商业银行在第一季度三个月内就完成全年信贷投放计划的一半,这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4月27日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在4月28日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在8月19日再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出台这些政策的意图就是为了控制贷款投放节奏,适度抑制过度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