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头,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去银行开户、存款、贷款,不知有多少企业在与银行发生着资金往来。但用不了几天,全国存款规模、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年度数据就摆在决策者的案头。别小看那些小小的数字,它凝聚了成千上万名统计人员的心血。
张三上个月在甲银行存了5000元,李四昨天向乙银行贷款50万元买房,像这样一例一例具体的经济活动构成金融统计数据的初始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要得出最后数字,首先需依靠各类金融机构为它报送以各种实际业务为基础的数据。数据只有标准一致才方便汇集加总,中国人民银行为此专门建立了通行的统计制度,统一科目,统一数据指标,规范数据源,制定编码规则。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各类数据被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地加工处理,最后的统计结果很快就能显示出来。
有一些人对我国的金融统计数据表示怀疑,认为其中掺杂水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金融统计质量保障机制,统计数据经得起任何检验。首先,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金融统计工作予以规范,如国家颁布的《统计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再者,有一套可靠的统计体系,金融统计主要是全面统计,全面统计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我国金融统计的全面统计以各银行的会计科目与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数据本身是可以核对的。会计科目和统计项目之间的对照关系也是可以核对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每年还专门组织统计检查,督察规范各金融机构的统计工作。要说金融统计数据没有一点误差是不现实的,但在上述机制的保障下,可以说,我国的金融统计数据是可靠的、放心的,它能够为经济“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