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点,抓住基层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依托当地文化共享工程优势,积极构建农村反假货币阵地,探索出“借文化平台,唱反假大戏”的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建设新模式,初步实现“建立一个工作站点,巩固一片反假阵地”的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一、背景和思路
自2007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部署,人民银行忻州中心支行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百人以上自然村和城市主要社区建立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到2008年底全市建立起城市反假货币工作站125个,聘请义务宣传员250名;农村反假币工作站1638个,聘请义务宣传员3276名,已经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反假货币工作深入开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工作站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工作效果不甚理想。经调研,发现主要问题是管理机制不畅、活动场所有限、设施配备不足、多数宣传员缺乏宣传经验且人员变化频繁。
如何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反假货币宣传网络真正发挥作用是摆在忻州中支面前的首要问题。2009年初,人民银行忻州中心支行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中了解到:从2002年开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广大农村全面推开。到2008年,全市已建成589个文化大院、800个农村文化活动室,480多个基层信息资源共享站点,政府全部为其开通了网络平台,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以及大量图书,形成覆盖全市乡村和城市社区的特色各异、规模不等、参与面广、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网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受到农民的欢迎。调查中惊喜地发现,这些站点均配有专门的负责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和考核,无疑是推进农村反假宣传工作最理想的载体和平台。为此,人民银行忻州中心支行选择文化共享工程开展较好的河曲县作为试点,认真推进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站点共建农村反假工作站工作,在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进一步深化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建设,积极构建牢固的农村反假货币阵地。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共建目标。作为试点的河曲县,地处晋西北偏远山区,是流传晋陕蒙的民歌二人台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浓郁。文化共享工程在该县得到较好发展,已建有80个文化大院遍布全县13个乡镇。河曲县政府对农村反假工作站与文化共享工程的共建工作高度重视,牵头召开全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由人民银行、文化局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站点共建农村反假工作站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具体的共建规划。由人民银行负责统一规划和协调指导辖内共建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制定阶段性工作任务并督促落实。文化局负责将反假宣传工作列入对基层文化站点的工作安排和业绩考核之中,为基层文化站点开展反假宣传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农村信用社负责共建站点建设和日常管理,组织共建站点落实各项反假宣传工作任务。并确定先在该县45个农村文化大院共建反假货币工作站,逐步推广到全县所有文化共享站点。
(二)统一实施标准,完善站点建设。为通过共建工作,真正实现农村反假货币工作“乡镇有组织、村村有人管、宣传经常化”的目标,人民银行河曲县支行统一制定共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点建设标准,在具体实施中认真做到 “两明确四统一”。即明确共建站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任务。统一制作反假货币工作图版,统一悬挂反假币宣传挂图,统一摆放10种反假人民币宣传资料,统一配备必要的反假鉴别工具。
(三)利用文化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一是充分利用共建站活动场所开展阵地宣传。主要是在农民农闲来文化站点读书看报、学习交流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参加文艺活动时,通过观看反假货币工作图版、宣传挂图、宣传资料,播放反假货币宣传光碟片,组织他们学习反假货币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人民币防伪特征,传授假人民币识别方法。二是充分利用共建站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专题宣传。主要是当文化站点在传统节日、乡村庙会集会等组织民间文艺活动和文艺演出时,散发反假货币宣传资料,安排表演反假货币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宣传人民币反假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共建站电教设施开展反假货币培训工作。由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组织定期对周边村庄的专业户、便利店主、经商人员等,以假币特征及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反假货币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识假防伪技能。四是充分利用共建站接触面广、信息灵通优势开展农村反假货币信息监测反馈工作。由共建站义务宣传员及时收集辖区假币发现情况,调查假币流通状况,进行反假货币舆情监测,及时为公安、人民银行提供线索。
(四)严格运行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1、出台了《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管理实施办法》,实行了 “四项制度”。一是培训制度。由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反假货币工作站站长,义务宣传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反假货币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二是检查制度。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半年对各反假货币工作站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要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发文通报。三是交流制度。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召开1—2次反假货币工作站站长和义务宣传员座谈会,相互通报反假货币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并创办反假货币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基层反假货币工作情况,宣传和推广好的做法及先进典型。四是报告制度。各反假货币工作站按季向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填报工作情况报告表,每年12月底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告。
2、完善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考核、激励机制。在当地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领导下,对农村反假货币共建站实行纵横双向齐抓共管的机制,即一方面由县文化部门对各乡村共建站进行横向管理,将农村反假货币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乡村文化共享站点的业绩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另一方面由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对乡村共建站进行纵向管理,对基层信用社组织开展农村反假货币工作情况列入业务考核内容之中,定期检查、通报,奖惩兑现。在此基础上,每年由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组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农村反假货币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增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的工作积极性和义务宣传员的荣誉感。
3、积极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各共建站日常宣传所需资料、挂图、光碟均由人民银行负责提供,反假机具和开展工作的经费由农村信用联社承担。先进反假货币工作站和优秀义务宣传员的奖励金,由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筹集。确保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取得的效果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站点共建农村反假工作站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的深入开展,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是利用现有资源, 巩固了宣传阵地。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仅用3个月、花费不到2万元,就在河曲全县13个乡镇建立起45个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多媒体播放设施、有经常化的活动组织机制、有专业的宣传管理队伍的新型反假工作站,聘请义务宣传员90 名。这些共建反假工作站一建立并开展活动,就以其扎根基层、贴近农民、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鲜明特点,立即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到2009年10月底,短短半年时间,45个站共利用农闲组织农民群众观看反假货币工作图版、宣传挂图28700人次,散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播放反假货币宣传光碟96场。充分发挥了农村反假货币“桥头堡”作用,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带来的反假货币宣传空白。
二是借助文化优势,增强了宣传效果。共建反假工作站建立后,借助文化站点在组织观众、了解观众、吸引观众、服务观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农村反假货币宣传工作带来了生机。河曲是二人台的故乡,十个河曲人九个二人台迷。为了让反假宣传更贴近实际,融入农民生活,人民银行组织文化站点文艺专业人员,先后编写了集反假币知识和传统二人台表演于一体的二人台小戏《换钱》和《反假人民币十看》唱段,组织文化站点文艺人才排练演出,并刻制成VCD提供给县电视台和反假工作站播放,增强了反假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到10月底,利用农历七月十五河灯节、乡村庙会、全省反假宣传月等开展反假二人台演出共16场,观众达4万多人。
三是优化运行机制,发挥了网络作用。通过农村反假工作站与文化共享工程的共建工作,改变了农村反假宣传仅靠信用社单打的局面,形成了农村金融机构、文化、村镇、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的联动机制。人民银行专职反假人员深入共建站对80名反假义务宣传员进行了反假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育出一批既有丰富文化宣传经验又有反假币知识和技能的新型义务反假宣传员队伍。促进了农村人民币反假知识的普及,人民币反假成效进一步显现。农村反假宣传共建工作受到当地政府、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 供稿)